您的位置::力浩五金网 >> 数字配线架

PMI变局在提醒李克强走新路还是走老路鸡西

时间:2022年08月26日

PMI变局在提醒李克强走新路还是走老路?

PMI变局在提醒李克强走新路还是走老路?2014-04-08 11:37:34 来源:中国建材新闻网综合消息分享到:PMI变局在提醒李克强什么?《搜狐新视角》

最近,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的一些变化引起宏观经济学者纷纷发言。3月份官方PMI由2月份的50.2略升至50.3,但汇丰银行公布的PMI则由2月份的48.5降至48.0。宏观数据的连续疲软让宏观学者们很担心。许多经济学家预计中国央行将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,从而释放出更多可用于放贷的资金。摩根大通(J.P. Morgan)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说,他最担心的是政府可能将出台财政或者货币刺激措施,而他认为这是错误的政策。

经济数据的疲软在提醒李克强什么?真的如一些宏观学者所说,保增长和调结构不可兼得吗?

回头看看中国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怎么来的,就能明白这种观点完全错误。

很显然,中国30多年的高速增长,不是因为政府每年都推出一些货币刺激政策,或者财政刺激政策,而是因为政府不断推出改革政策。比如,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出,就推动了农业的高速增长,拉高农民的收入,并促进了城市的工业改革。

近几年的例子有,海南特区的利好政策,促进了海南经济的升温。其中,关于海南放开博彩业的传言,尤其令人们兴奋。

这些例子说明,拉增长可以不需要政府一分钱,既不需要财政投入,也不需要多印票子,只要政府放开管制。实际上,在1984年价格双轨制的改革中,就有学者如李剑阁等,指出了这一规律。他们说,价格改革促进增长,又不会增加财政负担。

很多宏观经济学者缺乏改革思维,一遇到经济疲软,他们就只想到暂时放弃调结构,先保增长。另有一些宏观经济学者主张坚持调结构,但他们以为,调结构就不能不经受短期经济增长下滑的阵痛。这种现象似乎印证了许小年所说,宏观经济学是伪科学。

可悲的是,这样的思维方式并非宏观学者所独有,它也深深地侵染了政府官员的头脑,使得他们忘了,世界上明明还有一条既调结构又保增长的路,那就是:改革!

政府刺激经济来保增长,是暂时的增长,并且与此同时,扭曲了市场的结构,因此这种增长早晚会回落。在刺激政策退出,或者力量用尽时,疲软、衰退就成为必然。但,如果不是简单地退出刺激政策,而是与此同时,大力推行改革,扩大市场的边界,就不需要牺牲增长。短期就能提振信心,促进增长。而中国改革的空间无限广阔,蕴藏在土地中的巨大潜力,就在等待土地产权改革来释放。

本届政府在简政放权上做了一些实事,取得一些效果。眼下经济数据的疲软,是在提醒政府: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快!

李克强总理关注就业,因此不愿意牺牲增长。所以,经济疲软的时候,宏观学者们都在猜测会不会有新的刺激政策。但其实,李总理完全可以跳出这些学者的框框,在早已明确方向的改革之路上,决心在大一点,步子再快一点,就能给世人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局面。

中国经济会走上老路吗?天天说钱博客

一个小时前,新华社播发了一条通稿: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提出,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,保持适度流动性,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。

而昨天(4月2日),国务院常务会决定,将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,支持棚户区改造,加快铁路建设。会议透露,今年全国铁路预计投产新线6600公里以上,比去年增加1000多公里。为了解决建设资金,还将设立铁路发展基金,发行铁路建设债券。

很显然,针对当然经济下行压力的“微刺激”已全面启动。其实,早在3月13日,李克强召开“两会”新闻发布会当天,本栏目就对此作出了预言(回复数字169,可以查阅)。

但需要警惕的是,“微刺激”到了地方上,很可能就变成“中刺激”,甚至是“重刺激”。2008到2009年“4万亿刺激政策”出台时,地方政府就给予了N倍的放大。目前已经有多个城市,地铁的建设规模之大号称史无前例。而杭州、温州等相当一批城市,正在酝酿放松对房地产的限购。而且,从今年年初以来,一些部委在对待互联网金融、两个证券交易所竞争等问题上的处理手法,都让人担心,刚刚穿上新鞋的中国经济,会不会重走老路。而“说好的”改革,会不会打折扣。

1、中国经济为何患上“刺激依赖症”?

中国经济增长乏力,需要不断刺激,是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才出现的新情况。金融危机爆发后,中国经济应该跟随世界经济进入一轮调整期。但由于国家出台了“4万亿刺激政策”,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,中国在2009年前后出现空前的投资热。

这轮投资热的特点是:政府主导,由银行贷款和地方债为资金来源,以房地产为“带头大哥”,以建设“铁公机”等基础设施和扩大钢铁、水泥、玻璃、造船等传统产业产能为抓手。从所有制上,表现为国进民退;从产业上表现为房地产独大,制造业竞争力不断衰退。

这轮投资热让中国安然度过了2008、2009两个“苦逼”的年份,并让经济增速在2010和2011年达到了惊人的10.3%和9.2%。但正值壮年的中国经济,选在夏天大剂量“吃人参”进补,其后果马上显现。到了2012年,经济就开始“流鼻血”、“拉肚子”。到了十八大召开前的一季度(2012年3季度),竟然出现了撑不住的迹象:增速下滑到7.4%,创下三年半的新低。

也正是在2012年到2013年第一季度,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态度不断调整,一会儿松,一会儿紧。“松”是为了刺激经济,但一松,马上过热,房价飞涨,老百姓意见就起来;“紧”是为了保民意,但一紧,经济马上下滑,就业数字就可能扛不住。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绑架,已经接近无解。

2013年一季度后,新班子全面接手,但中国经济对房地产和政府投资的双重依赖,他们也暂时拿不出好办法。深化改革是正确的方向,也是治本之策,但无奈远水难解近渴。而2013年开始,又恰逢美国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,人类历史上货币最宽松的时代结束了。当年主要由美国人放出的热钱,开始逐步回收、退潮。所以,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同样的调整压力。因为钱要走了,你此前享受的资产溢价、工资标准、增长速度等,都需要调整。

中国面临的危机,说穿了是这样的:经济危机到来,美联储加大印钞,热钱蜂拥进入新兴经济体(中国表现为“货币双发”),经济蛋糕不断做大。但在蛋糕做大过程中,各阶层没有平均切分,有些人多拿了。在蛋糕不断变大的时候,大家感觉不强烈。现在钱开始退潮,蛋糕在变小,问题就来了。所以,目前的危机不仅仅是蛋糕变小了,更是因为“分蛋糕的规则”有问题了。如果不解决规则问题,中国就很难度过这一关。

规则出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:比如银行体系,长期的低利率和贷款偏好,事实上是剥削中小储户,冷落民营企业、中小企业,补贴国有企业、大企业和有关系的企业;再比如个税体制、住房公积金体制、养老保险体制,都带有劫贫济富性质;而国有企业在金融、石油、电信、电力等方面的垄断,将民营资本边缘化,通过不合理垄断价格,切走了普通百姓的蛋糕。

2、让老百姓有钱消费,让民营企业崛起并转型升级,才是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

如何让中国经济断了“刺激瘾”?关键有两点:一是需要增加百姓的收入和消费能力,通过内需,特别是消费来拉动经济,而不能再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。中国家庭目前消费占GDP的比重,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低的,约36%;而投资率则是世界上最高的,占GDP约50%。像重庆、天津这类城市,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1万亿以上,号称超过英国,这种状况已经无法维持太久。何况这种政府主导的投资,常常是低效的,甚至无效。

二是彻底将GDP从政府工作目标中剔除出去,只作为参考指标。只有这样,民营企业、中小企业才能发展起来,民生才能真正得到改善。

GDP是一个重要经济指标,但对GDP的崇拜,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的正常运行。李克强总理多次表示,之所以会有GDP增长7%这个底线,是因为在目前水平下,只有增长7%,才能保证合理的就业(而发达国家一般来说,只需要3.5%左右的GDP增速,就可以保合理的就业)。

也就是说,在政府眼里,GDP也仅仅是工具,最终的目标是就业和民生。那既然如此,直接将失业率和人均收入当做政府工作目标,岂不更好?将GDP作为考核主要目标,其最大的弊端在于,将政府的注意力引向经济规模。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官员肯定更关注大企业、大项目,因为只有它们才能更有效地带动GDP。但事实上,带来更多就业岗位的恰恰不是大企业和大项目,而是中小企业。

所以,只要GDP仍然是政府重要考核指标,银行的贷款方向必然是大企业、大项目,政府必然有借地方债的冲动。而民营企业,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,就永远不能获得真正的扶持,更谈不上转型升级。至于GDP之后的民生目标,也难以实现。

2014年上半年的经济下滑压力,将成为一块试金石,考验执政者改革的决心和执政的能力。重走2008年到2009年的老路,固然可以在短期内粉饰经济报表,但经济内部存在的根本性问题,将失去解决的机会。矛盾会像堰塞湖的水位一样且行且涨,直到溃坝的那一天。

上一篇:亚洲一体化进程放缓:新引擎锁定RCEP下一篇:今年实现GDP增速7.5%四大困难

腰肌劳损的原因

腰部肌肉劳损怎么办

天和

手腕手指疼痛,腱鞘炎是怎么形成的

关节炎

友情链接